由中影(无锡)电影制片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的《南京照相馆》,以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真实事件为创作背景,选取“照相馆”这一小切口,以独特的影像语言和内敛深沉的情感表达,将观众再一次带入那段刻骨铭心的民族记忆。在暗房与胶片之间,影片完成了一次“以大写小,以小见大”的叙事实践,以影像的力量,唤醒人民共同的历史良知,得到舆论与市场的认可。
小切口深凿,折射宏大历史
南京大屠杀始终是中国电影人挥之不去的民族伤痕。不同于其他作品,《南京照相馆》以一种“反高潮”的姿态,悄然撬开了历史的另一面——它将叙事的焦点对准一间不起眼的照相馆,通过微观切口折射隐匿于暗处、却依然波澜壮阔的历史真相。
影片通过一张张底片的显影,串联起一段沉甸甸的历史记忆。该片首次揭露的“亲善照”骗局与“不许可照片”禁令,将敌寇伪善的面具与真实暴行并置于冷静的影像显影之中,使宏大的历史命题在沉静的影像流动中层层递进,让观众在暗房那片静水深流中,直面时代暗流涌动的情感冲击。
“影像证据”成为影片叙事的核心意象。照相馆本是记录寻常生活的温暖场所,却因战火与暴行,化作守护真相与良知的最后堡垒。正如一位网友所言:“药水冲洗的不是照片而是人命,鲜血淘洗的不是湖水是民仇,荆棘划破的不是背脊是傲骨,尖刀刺穿的不是血肉是国恨。贡院街见证一座城的生,照相馆影印一座城的死。”历史底片的每一次显影,都是对遗忘的抗争,也是对尊严的固守。申奥导演将“影像”从单纯的记录工具,升华为连接个体记忆与民族命运的精神象征,使每一次影像的浮现,皆是一场对生命尊严的礼赞与对历史良知的守望。
影片以沉静克制的叙事节奏,在影像泛滥、记忆碎片化的当下,完成了一次对“真实”与“记忆”的深刻反思。它不以激烈的情节冲突或情感宣泄取胜,却用显影液的每一次流动、胶片影像的每一次浮现,书写了一部关于影像伦理与历史责任的庄严叙事。那不仅是对历史真相的守护,更是对这个时代影像消费与记忆稀释的有力反击。
小人物铸魂,映射人性光辉
《南京照相馆》摒弃非黑即白的人物设定,而是将镜头聚焦于几位在战争夹缝中艰难求生的小人物。通过他们在历史缝隙中逐渐显露的“灰色英雄”形象,深刻映射出民族大义与人性的光辉。
刘昊然饰演的邮差阿昌,从一个只求苟活的小人物,蜕变为守护真相的勇者。被逼初入吉祥照相馆时,他裹着沾满泥点的蓝布衫,眼神躲闪、喉结颤动的细微情态,精准勾勒出战火中只求苟活的平民底色。谎言被戳穿时攥紧衣角的颤抖,听到日军脚步声下意识缩入暗房角落的本能反应,无不还原着极端环境下个体最原始的生存恐惧。
而影像的力量正在于捕捉人性微光穿透恐惧的瞬间。当显影液中渐次浮现的底片映入眼帘——日军举枪的阴影下蜷缩的平民与前景中断裂的童车车轮形成刺目对比,阿昌的蜕变已然悄然发生。这个角色的可贵,在于其英雄主义始终带着凡人的温度:为街坊寻信错失出城机会,在底片紧缺时为毓秀冲洗戏照,拿到通行证时毅然让给老金的家人。即便面对日军仍难掩怯懦,这种不完美的勇敢者形象恰恰让“守护真相”的抉择更具分量。他并非天生勇士,只是在罪恶面前没能说服自己转过头去。直至生命最后一刻,那句对伊藤掷地有声的“我们不是朋友”,终成良知觉醒的绝响。
王传君所饰演的翻译官王广海,则突破了银幕上传统“合作者”形象,呈现了一个复杂的、内心矛盾重重的角色。面对日军时,他嘴角的谄笑仿佛道尽了生存博弈中的屈辱与挣扎。凭借语言技能,他在侵略者眼皮底下换取生存空间,一度在屈辱中寄希望于苟且偷生。然而,当宋班长与林毓秀遭受迫害时,他并没有堕落成助纣为虐的帮凶,也没有对暴行袖手旁观。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恰恰展现了人性觉醒的复杂轨迹。影片并未回避他在面对死亡时的懦弱与恐惧,却也深入挖掘了他在夹缝中坚守的尊严底线,使他摆脱了简单的符号化,成为战火中挣扎不息的“非完美者”的生动写照。
从最初的自保者,到最终舍命传递罪证的勇士;从地下室中的苟活者,到地面上的反抗者,这些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蜕变,正是《南京照相馆》最动人的叙事力量所在。通过他们平凡的血肉之躯,影片点燃的良知之火,远比简单的英雄主义更具穿透力与情感张力。
克制化表达,暗含情感冲击
《南京照相馆》的影像语言并不张扬,却在冷静克制之中蕴藏着强大的情感能量。申奥导演将影片的大部分叙事空间限定在照相馆与暗房内,利用空间的压迫感与镜头的极简调度,营造出一种“被困于历史夹缝”的沉郁氛围。
在情节架构上,影片对历史创伤的呈现秉持“留白式表达”创作理念,将南京大屠杀的残暴性更多留存于观众的情感共鸣层面,而非直白的感官冲击。日军摔死襁褓婴儿的暴行被置于画面后景,镜头焦点始终锁定前景人物的反应,以旁观者的震颤折射施暴者的罪恶。对于日军施暴中国女性的情节,更是摒弃了撕扯衣物、暴露身体的低俗化呈现,通过环境氛围与人物状态的侧写,让历史的沉重感在克制中更显锥心。
在细节铺陈上,特写镜头的运用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与象征意味。影片中,枪支作为施暴工具与相机作为记录载体形成对比——前者是罪恶的执行者,后者既可为谎言粉饰,更能为真相立证。日军扣动扳机的冷酷与摄影师按下快门的决绝被多次置于同一时空,特写镜头精准捕捉两者同步动作的细微肌理。枪械发射声与快门声的交叉剪辑,赋予相机深刻的权力隐喻:它既能沦为侵略者粉饰暴行的工具,更能成为正义者镌刻真相的反抗武器。
在画面呈现上,意象化的表达则进一步提升了影片的艺术穿透力。暗房红光中渐显的罪证影像,双重曝光技术揭示的“亲善照”背后的暴行,既规避了血腥场面的过度呈现,又以诗意化的视觉符号强化了历史的警示力量,让沉重的历史记忆在影像艺术中获得了更持久的生命力。
客观地看,《南京照相馆》在情感表达上存在过度煽情的倾向,部分情节显得生硬,后半段节奏稍嫌拖沓,人物转变突兀,这些因素削弱了影片应有的沉重感和紧迫感。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南京照相馆》通过影像的力量,让观众再一次直面历史的真相。它作为一种抵抗遗忘的力量,承载着对过去的铭记和对未来的警醒。每一张底片都凝聚着生命的印迹,既是对逝者的告慰,也是对后人永不忘却的呼唤。在信息迅速流转的当下,《南京照相馆》以其冷峻而凝练的表达,警醒着我们:历史的伤痛不是为了愈合,而是为了让我们永远铭记、永远反思、永远图强。